朔州
朔州
位于山西北部,晋蒙交界处,地处雁门关外,大同以南。市西、北、南三面环山,中为平地,地理座标在北纬39°52′─40°17′之间。东经110°53′─113°34′之间,总面积5737平方公里,现辖2区4县,总人口125万,境内山地与丘陵为总面积的23%,其余为平川。朔州市境内水资源丰富,地下水储量为202亿立方米。
朔州市历史悠久。据遗址考证,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衍。历代为兵家争战之地。战国时为赵国属地,秦时为马邑县,唐代为朔州,宋时为朔宁府,民国元年改为朔县,八十年末改为省辖市,朔县改为朔州。这里,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。胡人获胜将战场推至雁门关,汉人凭关险守,胡人败退,则遁至大同、阴山,所以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,乃至天下。历史上,除蒙恬外,杨业曾守戍雁门关,李自成也曾扎营于朔州。
朔州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,空气干燥,日照丰富,昼夜温差较大,年平均气温6.9℃,无霜期130天,年降水量423毫米。春季增温较快,夏季降雨较多,秋季天高气爽,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。
朔州,地下矿藏资源丰富,煤炭储量约为195亿吨,国内大型平朔露天煤矿就在朔州市范围内。解放前,朔州市经济展十分缓慢,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。建国四十多年来,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工业有了很大发展。目前,工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。工业逐步形成以电为主导,兼有机械、化工、建材、轻工、陶瓷、纺织、酿造、乳制品及仪器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。农业逐步建立起了以农牧业为主导,农业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生产体系。与此同时,商业,金融,文化,卫生,旅游,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。
朔州市交通便利,大同至太原公路、铁路纵贯其间,境内公路交通发达,纵横交错,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。
朔州市旅游资源丰富,种类多样。人文旅游资源独特,价值大。有气势宏大、古典雅物辽金右建筑崇福寺;有外观壮丽,结构精美的应县木塔;有独具风格的雁门关外的广武;有城古城蜿蜒起伏的内外长城,遗存颇广的汉幕群;有驰名中外的现代平朔安大堡露天轧矿和华北最大的坑口发电厂。
朔州的特产丰富,最为有名的要属应县紫皮大蒜,为全国名特产之一,以小石口为最著名,其特点是:个头肥大、皮紫而薄、肉嫩实结、味辣秀美、久放不变色、长期不变味。还有 大葱,集中产地为南部边山区,其中王家窑村的大葱在全省驰名,其特点是:葱白粗长,芯不分枝,味香甜辣,切片后自成四六瓣。此外还有燕麦片、 黄芪等等。
黄酒初创期:西汉时期。
原料:黄米、白酒、曲。
工艺:以朔州黄酒为酒基,以本地白酒为原料,加曲进行糖化,然后经压榨后,过滤去渣质即成。
特点:入口甜润滑软,味道香醇浓郁,酒精含量低。
功用:富含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,具有养生活血之功,特别适合妇女、老人饮用。
朔州地区的朔州踢鼓秧歌是朔州的一大特色,数百年来,平鲁踢鼓秧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,不断溶进了边塞人民刚毅豪爽、质朴善良、不屈不饶的精神和气质;同时,在传承的过程中,踢鼓秧歌也吸收了许多民间武术的动作招式和古代步兵、步阵的阵法和路线。平鲁踢鼓秧歌的活动,每年集中在腊月和正月里。腊月踢鼓秧歌开始组织队伍、培训队伍、传授技艺;过去一般在正月初三农村就普遍开始“起会”,踢鼓秧歌为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。在平鲁境内“起会”的当天,首先由踢鼓秧歌来举行“拜人”仪式,恭敬竭拜村族长辈、德高望重者;此仪式结束后,便开始了由踢鼓秧歌队伍到全村每家每户去“拜年”的习民俗。一般受拜主人要在自家院内设桌摆置烟茶糖果恭候,拜人时踢鼓秧歌飘然展拜,主人恭身答礼,互相问候、互相祝福。此外还有耍孩儿,它的的浓郁特色主要集中于它独特的唱法和活泼的表演。它的传统唱法是使用后嗓子,和佛教声腔近似。
朔州交通:飞机 朔州有航班可从平朔露天煤矿通往北京,一周一班。
火车 朔州——太原 朔州——大同 朔州——沈阳 朔州——北京 朔州——西安 朔州——呼和浩特 朔州——包头
长途公共汽车 朔州——大同 朔州——太原 朔州——呼和浩特
中国民航朔州售票处 地址:古北西街46号 电话:2021944
朔州火车站售票处 电话:2023820
朔州区汽车站东关街 电话:2022169
朔州区汽车出租公司 电话:2022056
本文来自北京搜游网山西旅游频道
文章地址:http://www.bjsoyo.com/gn/sx/sx/jd/2010/11100.shtml 转载请以链接方式注明。